SCC2017|岭南会议精彩大盘点!——H型高血压精准防控之路


精准医学是近些年的热点话题,精准医学最早由奥巴马提出,是其医疗改革计划的延伸,实际上美国精准医学计划的真正推手是医疗费用的压力。其实,与美国相似,我国医疗费用同样在持续快速增加,医疗费用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GDP。

在4月9日营养与心血管健康论坛上,徐希平教授介绍到: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但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患者在高血压控制后脑卒中发病的风险是国外患者的两倍,这引发了专家们的思考。

通过研究,最终发现是由于国外与国内人群的叶酸水平不同引起。在中美队列中,美国叶酸摄入量为20%~60%,我国仅为0.06%,明显低于美国。

会议同期,孙宁玲教授在题为《如何针对我国高血压患者特点进行血压管理中》提到我国CSPPT(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表明,依那普利叶酸片比依那普利片多降低中国高血压人群21%的脑卒中风险。2万多例4.5年患者随访,这样一个大数据的RCT队列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叶酸补充,对于预防卒中的尽可能获益。

事实上,从基因组学研究来看,影响叶酸代谢的关键基因MTHFR C677突变率,我国高达25%,而美国仅为12%。将精准医学引入大数据研究,探索更大程度的获益,是必行之路。

4月7日心血管病临床国际论坛上,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指出:与美国相比,我国三大慢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负担均快速增长,面临更大的压力。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死亡的第一死因。WHO 数据显示,如果我国每年减少心血管死亡率1个百分点,可获得约8070亿美元经济效益。因此,心血管领域是精准医疗应该首先、优先落地的学科。

胡院士指出首先,我们要积极着手建立高质量的人群队列。然后利用结构化的病历系统收集信息,建立数据库。高质量的生物样本库和高水平检测平台是收集基因组学等信息的必须。我们还需要移动通信技术的帮助来更方便、快捷、完整的手机数据。精准医学需要依靠人群队列、结构化病历、组学技术、移动通信4 个关键支撑,组建“双栖”专家团队是我国精准医学发展有的放矢、有所作为的关键。

而目前科技部立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牵头,以霍勇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十三五重大课题项目——H型高血压分子分型研究。就是针对我国脑卒中高发态势的精准医疗研究项目。该项目将对全国10万患者开展规范的H型高血压诊疗。项目开展的同时,将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减免医药费用,并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指导,进行科学的数据采集。

我们相信,该项目最终成果的广泛应用,有可能大幅度降低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彻底扭转脑卒中高发和高增长的态势。并为我国精准医疗提供最宝贵的经验!